来源二
相传一二百年前,一对来自东江客家的新婚夫妇,居住在现在广州沙河一带,他们白天干农活、上山砍柴、挖草药,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浆蒸些粉糕出售。有一天,市集特别兴旺,粉糕已经全部售完,恰巧她的丈夫又带来不少客人,新娘子情急之中,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浆,她清楚要赶时间做饭,粉糕是蒸不成的了,便急中生智,把米浆倒在簸箕上放进锅里蒸,蒸熟后切成条状,佐以香菜、调料供客人食用,客人连声叫好。于是次日继续试做,这“新产品”竟然成为独家美食,招徕食客如云,应接不暇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但食客均不知此种白而透明、韧而爽滑、口感极好的食物叫什么、又是怎样做出来的,便有人前去问那新娘子,心灵手巧的新娘子说: “用我们沙河的白云山泉和大米磨成,蒸粉糕那样的稀米浆蒸出来的,就叫‘沙河粉’吧!”于是“沙河粉”就这样叫开了。
来源三
一百多年前,一些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,从粤东一带来到广州沙河谋生,这些打石的客家人,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,他们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,调以源于白云山的泉水,蒸出薄韧爽滑的水粄。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这种食品叫做“水粄”。他们在墟地街(今沙河大街)一带开设了不少经营水粄的夫妻店。由于水粄物美价廉,人人爱吃,生意越做越兴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店发展成了作坊,水粄制作工艺也日臻精巧,水粄的名声越来越大,越传越远。由于水是用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调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,当时广州只有沙河一带才有这种特色美食,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其称之为“沙河粉”,或者叫做“山水河粉”,也简称“河粉”。
以上传说,故事有所不同,但都说河粉起源于客家人,看来这一点可信度是很高的。客家人一直把河粉这种食品叫“水粄”或“粄条”,而且在当今的粤东客家乡村,一直沿袭着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蒸水粄的传统习俗,而且一蒸就是一斗甚至几斗米。过节那几天,连续几天吃的都是水粄,或裹菜、或沾酱、或炒粄,或汤粄……烹调方法多种多样。走亲戚时,提着整搽箩或挑着整细箩全是水粄,有的还调上颜色让您食欲大开,百吃不厌。